六安作为著名的革命老区,拥有丰富的红色资源,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安徽六安老区时,深情指出“一寸山河一寸血,一抔热土一抔魂”、“大别山的红色基因一定要代代相传”。纪律严明是党的光荣传统和独特优势,新时代新征程,全市检察机关应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全面加强党的纪律建设的重要论述,全面贯彻落实《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传承发扬党的革命传统和优良作风,推进全面从严治检向纵深发展。
六安检察微信公众号特开设“忆先辈守纪律”有声海报专栏,挖掘红色文化中的廉洁元素,发挥红色资源“生动教材”作用,赓续红色血脉,传承廉洁基因,筑牢党纪之魂,以过硬纪律作风赋能高质效履职办案,为六安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贡献检察力量。本期推出《“三让将军”徐立清》。
徐立清,1910年出生于安徽省金寨县斑竹园镇,1929年参加红军,1930年入党,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中将 。他主动让级别、让军衔、让职位,被尊称为“三让”将军,毛泽东称他是我党我军的“好同志,好干部”。
1950年9月,中央军委成立总干部管理部, 次年2月,中央军委颁布《关于干部评级工作指示》,启动全军干部评级工作,徐立清分管这项工作。
评级工作复杂敏感,涉及每位干部切身利益。评级工作一开始进展顺利,不少同志发扬风格,主动提出来要求低定。然而随着评级工作深入展开,也有一些人希望高定。针对这种情况,徐立清明确指示要按评级条件办。他对总干部部的同志说:“不管是谁,咱们要按条件办,按规定办,该定什么级就定什么级。不符合条件,要求照顾的,一个也不能办。”
徐立清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就曾任兵团政委,当时又任总干部部副部长,按照评级条件应定为正兵团级,原上报军委的报告写的也是定正兵团级。但他说,现在不少人都在为定高级别托关系、找门子,我本人就不要正兵团了,定个副兵团更好些,“在待遇问题上不能总是往高处看”,主动提出申请降为副兵团级。
时任总干部部部长罗荣桓、主持中央军委日常工作的彭德怀都不同意,彭德怀请徐立清到他办公室面谈此事。徐立清说,我身为干部部副部长,“应该对自己高标准、严要求,副兵团也不影响我的工作,反而我会更好地做大家的工作”。彭德怀坚持徐立清定为正兵团级。第二天,徐立清又给罗荣桓写报告说,最好能把正兵团让给别人。罗荣桓不同意,之后彭德怀又专门找到徐立清,明确提出不同意他定副兵团级。最后,在定级的报告书上,徐立清的副兵团级被改为正兵团级。
1955年2月,毛泽东签发《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官服役条例》,明确从1955年10月1日开始实行军衔制度。按规定,徐立清完全符合授上将军衔条件。他始终牢记毛主席提出的“照顾方方面面、不搞山头主义、一碗水端平”的要求,主动将自己降衔为中将。罗荣桓得知此事后,以上将拟定名单不能随意更改为由拒绝了徐立清的让衔请求。之后,徐立清又给中央军委和罗荣桓部长写信,要求不要授予他上将军衔。
正在此时,拟授予大将军衔的装甲兵司令员许光达,在向组织提出了让衔申请后,被毛泽东称赞为“共产党人自身的明镜”。有了榜样的示范,徐立清让衔的决心更加强烈。经过反复思考,徐立清又先后给毛主席、党中央、中央军委和罗荣桓部长连续写了几封信,表明自己的决心,再次阐明自己要求低授的理由。在给中央领导的信件中,徐立清写道,自己出生于贫困的农民家庭,是党把自己培养成为一名共产主义战士,尽管自己取得了一些成绩,但离党和人民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自己即便从上将降为中将也已经感到十分荣耀了。
周恩来在得知此事后,准备亲自找到徐立清做思想工作,但没有想到的是,周恩来也被徐立清坚定而诚恳的态度所感动,最终批准了徐立清的请求。后来,在一次全军的高级干部会议上,毛泽东谈到徐立清时,一连用了两个好字:“徐立清是我党我军的好同志,好干部”。
徐立清刚到军委总部工作时,刚满40岁,身材匀称,头发浓密乌黑。但是,在我军干部授衔评定工作基本完成以后,刚刚45岁的徐立清累倒了,有几次晕倒在工作岗位上,不得不住院治疗。
1955年冬天,徐立清病情加重,他为自己有病不能坚持工作而深感不安。一天,徐立清对去医院看望他的赖传珠副部长诚恳地说:“请转告罗荣桓部长,我的身体状况很差,短时间内不能工作,建议总干部部物色一位年轻的同志接替我的工作。”当罗荣桓部长专程到医院看望他时,徐立清再次当面提出找人接替工作的想法。罗荣桓对他说:现在安心养病更重要,工作上不要过多考虑。
1956年初,有的部队干部缺额很大,导致干部配备任务大量增加。在了解到这一情况后,徐立清作为主持任免工作的直接领导非常着急,虽多次请求出院但均因健康状况而未能实现。经过反复考虑,徐立清在病榻上给军委写信,表达了因身体原因退让副部长职务的想法。收到书信后,军委高度重视并召开会议专门研究。经过讨论,首长们认为徐立清只有46岁,和其他将帅相比还很年轻,因此回复徐立清当前的主要任务是抓紧时间养病,再次拒绝了徐立清的让位请求。尽管徐立清的请求没有得到批准,但却展现出他对国家军队事业的强烈责任感以及在面对功名时淡泊名利的宽广胸襟。